首页 > 走进客家 > 人文客家
韶关客家文化

发布日期:20-07-01

       韶关位于南岭山脉的南麓,属于粤北地区,是广东北大门,本地族群是客家人,古时和现时的客家人占绝大部分,比例高达84%,是一座客家城市,属于客家地区之一,客家文化浓郁,是韶关的主流文化,韶关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方言以客家方言为主,广大城乡普遍使用,并成为瑶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

       韶关作为中原南迁进入广东的门户,容留了越来越多的客家先民及其后裔,是客家民系发展演化,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比较独特的客家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心态的稳定的客家民系的重要地区。

       三省交界的韶关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高度融合之地,千百年来,客家儿女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积聚了许许多多颇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沉淀下大量的人文史观,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在韶关艰苦创业,为韶关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韶关客家文化底蕴丰富, 具有“固守”华夏正统文化的山区农耕特质,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形成了以始兴满堂客家大围和东湖坪民俗文化村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粤北采茶戏、客家山歌、狮舞、开唱节、石塘月姐歌等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梅花月婆鸡、龙归冷水肚、新丰沙田鹅醋钵等为菜品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粤北片、粤台片的新惠小片和韶南小片混杂的语言文化,以开耕节、东社节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构成的具有浓郁的韶关客家汉族色彩的客家文化体系。

       韶关是我国内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粤北),客家七星之一,被称之“客家吾州”,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韶关是中国客家人重要的一个集散地和迁徒中的转运站,因此,韶关也可以说是我国岭南的客州。 韶关人口中,古时和现代南迁的客家人则占了绝大多数,居民以客家人为多 ,全市300多万人口中,拥有近283万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4%,虽然现韶关市区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使用广州话,但非常明确的是,相对于讲客家同类方言的居民而言,讲广州话的才是客,因为他们并非韶关较早的居民,他们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因为躲避战乱,广州沦陷,韶关为战时省会,方由广州附近北迁而来。

 

                  建筑与古道  

 

 

 

满堂客家大围,东湖坪民俗文化村,湖心坝客家群楼,九栋十八井,邵芬围,新田古村落,秦城恩村古城,周田古村,总甫椭圆形围屋,万福攸崇围屋,永成保障围屋,棋盘围屋,五一泥砖围,葸茅岭八卦围,司前刘围屋,东流坝小围屋,罗坝白围,罗坝长围,都亨夯土围,始兴红围,百顺黄屋城,梅关关楼与古道,南雄珠玑古巷,西京古道,通济桥,伯陵堂,紫阳书院,贵妃塔,应山古桥,自生桥,黄金桥,多稼桥,长南桥,羊子坑桥,梅坑石士桥等

                     艺术

粤北采茶戏,客家山歌,石塘月姐歌,狮舞,开唱节,鹤蚌舞,龟蚌舞,梅花龙,新丰缸瓦,翁源烟火戏,纸马舞,龙船歌,三溪青蛙狮,花鼓戏等

                   民俗节日

三溪坪庙会,打幡,挂灯,仁化闹春牛,龙皇宫出行,中元节,社王节,李陈氏贞洁孝坊等

                     饮食

南雄板鸭,梅花月婆鸡,龙归冷水肚,新丰沙田鹅醋钵,十点梅花等韶州客家菜

                     语言

粤台片龙华小片

粤北片

 

        韶关是名扬海内的古韶州的主要继承者,在清代古韶州分属韶州府、南雄府、连州府,南韶连三府州都源出古韶州,都是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均是《丰湖杂记》所记客家原乡。古韶州客家渊源历史悠久,上可溯秦统一岭南之后的横浦、湟溪、阳山三关;中可探盛唐名相张九龄开凿梅岭梅关,引中原移民入籍岭南;下可忆明末清初移民浪潮所奠定的基础,西蜀今以韶关为原乡者仍众。如今四川仪陇县的客家人也多半是来自粤北韶关地区,在党和红军的领导人中,“红军之父”朱德元帅在《回忆我的母亲》一书中,开宗明义告知世人:"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到川北客家大县四川仪陇,解放后朱德元帅曾多次南下广东视察,也曾与韶关地区领导谈及自己祖先故里是在韶关,同叶剑英元帅都会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曾用客家话交谈,亲切随和,关系甚笃,他们共同谱写了中国革命的千古传奇,成了客家人的骄傲,而韶关乳源梯下也被誉为朱德元帅祖居地。

        韶关客家名人辈出,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客家文化为韶关客家人所认同,硬颈精神、崇文尚武、耕读传家是韶关客家人的文化主流,近代涌现出铁军创始人张发奎、抗日战神薛岳等杰出代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韶关都留下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丰功史迹。

文章作者:谪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