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卓立独行 > 客家政要
肖扬

肖扬(1938年8月-2019年4月19日),男,汉族,广东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

 男,汉族(1938年8月—2019年4月19日),广东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2008年12月被推选为中国法官协会名誉会长。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履历

1957年至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 

1962年1月至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法干校教师。 

1962年至1969年广东省曲江县公安局干部。 

1969年至1975年广东省曲江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委办公室干事、副主任。 

1975年至1981年广东省曲江县龙归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常委兼办公室主任。 

1981年至1983年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党委书记,清远地委副书记。 

1983年至1986年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 

1986年至1990年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1990年至199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成员、检察委员会委员。 

1992年至199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检察委员会委员。 

1993年至1998年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 

199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审判委员会委员。 

2003年至200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

相关

也许,在东交民巷27号院里,我们将看不到肖扬和警卫员午后散步的身影。 

但是,他的经典话语依然余音绕梁——— 

“无知者不能当法官,无能者不能当法官,无德者同样不能当法官。” “迟到的公正也是一种不公正。” 

“各级法院要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壮士断臂’的气概,坚决彻底地清除法官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一个最具平民情结的首席大法官,一个最具魄力的司法改革家,一个最具朝气的当代法学家。”十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任院长肖扬在许多人心目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现在,他要告别那位于最高法院东楼的办公室,告别那奔波忙碌的生活了。 

肖扬带给了中国什么?一位法律学者说,他带给中国司法的一切将由历史去检验。“但是,作为法律人,我们感谢他。假以时日,五年,十年后,中国人都会感谢他。” 

平民情结

2008年03月10日下午,肖扬来到了“家乡”团———广东省人大代表团时 

深情地说:“从一个山村的少年,成为共和国首席大法官,我从内心深处感谢党对我多年的培养,感谢全国人民特别是广东人民对我的鼓励、支持和信赖!”肖扬的动情讲述引发一片掌声。 肖扬不只对家乡人好,平日里的他也总是那么平易近人。肖扬参观修缮一新的最高法院办公大楼时,微笑着对陪同的有关领导说:“搬进新大楼,作风要改,会风也要改。以后一般会议,主席台不一定要坐那么多人。工作人员常为排座次烦恼。可以谁主持,谁坐台上,其他领导坐台下。我也可以坐台下。” 

了解肖扬的人都知道,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怀着对困难群体的深厚感情。 

在担任司法部长期间,肖扬亲自倡导建立了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使许许多多“有理无钱”的农民、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平等地享受到了法律的阳光,打赢了官司。 

说起肖扬,被称为“挽救浪子的韩妈妈”的韩雅琴有着美好的回忆。 

一次在人大会议上参加山西团小组会时,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发言引起了肖扬的特别关注。这位代表叫韩雅琴。 

65岁的韩雅琴,是来自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一位基层代表。她创立了英辉建安公司,多年来吸收了108名解除劳动教养和刑满释放人员。她在山西团发言时,激动地呼吁全社会帮助挽救这些失足人员,不要歧视他们。 

第二天中午,肖扬专门约见了韩雅琴。 

“感谢你做了一件对国家、对社会非常有意义、有贡献的事。”肖扬说,“你要不收下这些孩子,他们很可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没定型,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没人注意他们,就会被坏人拉过去了。你把孩子抢回来了。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孩子不成长,家长最痛心啊。” 

临别,肖扬紧紧握着韩雅琴的手说:“你回去跟他们讲,要走好路、走正路、走光明路,千万不要再走回头路。” 

魄力十足

有人说,肖扬在法院的十年,是司法改革大刀阔斧的十年。 有人说,肖扬让人们看到了最高法院在当下最顽强的一面。 

 

2007年,肖扬完成了他任内最后一件大事,收回了死刑复核权。 2008年2月27日,肖扬来到新刑事审判大楼看望法官,在任内最后一次直接与死刑复核法官面对面谈话。 

他几乎走遍了所有办公室,并同主管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座谈。他说,责任重于泰山,希望法官们把“疑者不杀、杀者不疑”精神坚守到底。 如果说,最高法院收回了下放26年的死刑复核权,是肖扬任内的最后一件大事。那么,1998年底,中国法院全面实行审判公开,应算是肖扬任职后做的第一件大事。 

人们清楚记得那一年,手持身份证的普通公民和持记者证的媒体记者可以走进“神秘”的法院大门,亲耳聆听法庭控辩双方的交锋。 

对此,肖扬认为,公正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这些法治文明的常识性表达,常被法学者们提及,但从中国最高司法官员口中说出此话的,肖扬是第一人。 

回望这位以推动司法改革著称的首席大法官任内进行的众多司法改革,人们可以清晰地记得: 1999年,最高法院从资深律师和学者中选拔法官; 

2001年起,初任法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中国从此告别了以政治合格为主的法官任用标准; 2002年,中国法官卸下半个世纪有着专政色彩的肩章*********,换上法袍用上法槌…… 

2002年7月,肖扬第一次提出了“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命题,并把“法官职业化建设”确定为法官队伍建设的主线,“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提出,成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肖扬认为,从下级人民法院法官及其他法律人才中选拔优秀人才到上级人民法院担任法官,是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十年间,最高法院调进一批法学工作者,提拔了160位高级法官,选拔选进大法官十多位。 

从2003年开始的新一届任期,肖扬加大司法改革力度: 

改革和完善死刑核准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和完善再审制度,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申诉难、申请再审难问题; 

改革和完善执行制度,加大执行力度,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执行难”问题; 

改善和完善案件管辖制度、审判委员会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未成年人审判制度…… 

每一项改革都围绕四个字———人民利益。 

2004年11月,为表彰肖扬对内地法制的基础建设和培育内地法律专才方面所作的卓越贡献,香港城市大学特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给他。 

2005年9月,世界法学家协会授予肖扬“世界最高正义奖”,并推荐他为世界法学家协会名誉主席。 

开明智慧

在肖扬身边工作过的人都说,有他在就有朝气在。 

一位知名时事评论员听过肖扬的演讲。他说,“精彩程度不亚于法学家,说理充分而且充满激情”。 而在最高法院的内部讲话中,肖扬常以其开明和大胆让很多法官击节叫好。 

肖扬的文字能力也让他身边的每个人折服,给他写稿的人多数深感压力。 

“肖扬要求语言凝练、表述准确,要求使用法言法语,他反对使用一些不符合法律表述的用语。”肖扬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说,“2004年的最高法院工作报告,肖扬为了在写法上有所创新,连散步和洗澡时都在想,想出一条记下一条。” 

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评价肖扬的智慧“很现代”:“肖扬对当代法治观念的体认,常让人觉得他不是50年代的法科生。” 

1938年出身于广东河源县贫苦家庭的肖扬,天性中携着客家人强大的抱负心和宽阔眼界。20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在政法部门辗转几十个春秋。 

20世纪80年代,肖扬在检察院任职期间,致力于反贪事业。他创立了全国第一个举报中心、第一个反贪污贿赂工作局,主持起草了《反贪污贿赂法(草案)》。 

在他当司法部长的第二年,他力推给中央领导举办法制讲座。 

1994年12月9日,中央第一次法制讲座在中南海举行。 

肖扬清楚地记得,在那次讲座后的第十四天,江泽民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小会议室见到他时说:“这次中央法制讲座讲得很好,第二讲什么时候讲?” 

肖扬回答:“我马上回去准备。” 

江泽民同志说:“好。以后,中央法制讲座要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讲一至两次,形成制度。” 

就这样,1995年1月20日,第二次法制讲座就开讲了,同第一次只相隔一个月零十一天。 到2002年10月,中央法制讲座共举办了12次。 

2002年11月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更加重视领导干部学习,中央政治局几乎每个月都要进行集体学习。 

肖扬回忆说:“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就任总书记后第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以宪法为内容。” 

接近肖扬的人这样解释他的开明:他历经中国法治衰兴之路,他从开风气之先的广东起步,他爱好的法律史给他以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