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客家 > 旅游客家
客家围龙屋与圆土楼之别

客家民居多种多样,有围龙屋、圆土楼、方土楼、五凤楼、锁头屋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和圆土楼。

客家民居多种多样,有围龙屋、圆土楼、方土楼、五凤楼、锁头屋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和圆土楼。

  围龙屋与圆土楼(以下简称“圆楼”)都是极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们在外形、构造、功能和产地等方面各有异同。从外形上看,围龙屋更像是从圆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现有的书籍、报刊和互联网上,多有把围龙屋和圆土楼混同的,其实,这是两种差异性比较大的建筑。圆楼的外形为正圆,为全封闭结构,突出它的防御功能;围龙屋的外形是椭圆,属于开放式结构,内部四通八达,淡化防御功能,突出了祠堂的功能,大门口有禾坪,然后是半圆形的水塘。圆楼在居住方面突出家族的平等关系;围龙屋却有堂屋、横屋之分,代表着尊卑有序,等级分明。

  围龙屋:客家独有

  围龙屋是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并被国际建筑学界公认为中国的五大传统民居之一,整体建筑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主要分布在粤东北的梅州地区。梅州地区最古老最庞大的客家围龙屋是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作为围龙屋的典型代表选入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仁厚温公祠是宗祠与住宅合一的民居建筑。南北长87米,东西宽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俨然一座庞大的民居建筑。整座建筑有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由前至后渐次升高;中间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庆典、宴客之处,气势雄伟,八行横屋整齐对称。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个厅堂,上厅最高,中厅最大,中厅高5.65米,宽9.3米,深7.37米,有房间390间,两边还有近百的杂间。这在民居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

  圆土楼:客家的通廊式与闽南的单元式

  圆楼是闽南的福佬人和闽西、粤东北的客家人都有的一种民居,并不是客家人特有的,由于闽南的圆楼建造时间较早,有专家推测,闽西的圆楼是从闽南那里学来的。圆楼以其独特的正圆外形和全封闭构造,较早为世人所知,并向海内外推介,受到外界高度的重视和极高的评价。圆楼被誉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圆楼的集中地主要在闽南、闽西,粤东北的大埔县也有。最出名的要数闽西永定县和闽南的华安县,两地皆拥有“土楼之王”——永定的承启楼、华安的二宜楼,如今都成了旅游胜地。不过永定县是纯客家人的县份,华安县则是纯闽南人的县份,这两地的圆楼代表了客家与闽南民系两种不同的圆楼风格。客家的内通廊式圆楼与闽南的单元式圆楼,外观一样,平面布局却截然不同,是同宗同源,却又自成体系的两种土楼。

  承启楼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是对该楼的生动写照。占地5376平方米,四百间房;外环高四层,直径62.6米,周长229米;每层72间房共288房,均匀分布四套上下楼梯;主环的屋顶向外伸延二米余,防止雨水损坏外墙;二至四层走马廊有瓦屋檐挡雨;二环两层高,共80间房,每层40间;第三环一层高,32间房,用作图书馆;第四环是一道围绕祖堂的回廊。承启楼中心祖堂有民国三十一年林森手题“笔花庐”匾额。承启楼现住江姓57户三百余人,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为“乡饮大宾”蒋氏十四世蒋士熊所建,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外环高4层、通高16米,外墙厚达2.53米,外径73.4米。整座楼为双环圆形土楼,分成16单元,共有房间213间,每个单元各自有单独的出入口、小天井和独用的楼梯,构成户内私密性的空间。环楼围合出中心内院,作为楼内多户合用的公共空间。。二宜楼文化内涵丰富,楼内共存有壁画593平方米、226幅,彩绘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在福建众多土楼中是独有的,在中国古民居中亦属罕见,堪称民间艺术珍品。

  注:即 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大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

承启楼内

承启楼外

二宜楼

二宜楼单元式独立天井

海拨最高的围龙屋

航拍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